一邊答題一邊可以從考題出題走向感覺學校對這學科的宗旨訴求,這是一路看題目答題後的體會。
法律班,但真正涉及法律的題目只有開頭的第一大題,底下大約四-五個小題;後頭的題目有公共政策的,有詩詞歌賦格律的,有散文的,甚至還有語文的,大約像是高中畢業後考大專聯考的感覺,所以應該就是一個學院的入學考,順帶一提,已經從進修部升格學院,所以考上相當是大專聯考被錄取。
這第一大題的法律題提到的是有關健保健檢的個資問題,很是有感,因為個人即曾以個資問題拒絕提供個人的健檢資料給機關,應該也是唯一的一個,覺得這有違個資法的嫌疑;其餘的題目有涉及策論,散文,範圍很廣,包括感覺像在考國文系的題目,詢問格律,用語,很是有感,因為這些用語讓我想到平日辛辛勤勤筆耕部落格的場景,題目竟然直接詢問替代用語,而這些用語是我在描述花蓮海邊對大海波浪的敘述,波光粼粼,波光熠熠,…還有一題直接考李商隱的一首詩,只要能背那首詩,就可以知道空格裡面是甚麼字,就可以拿分。
考前,趁搭乘計程車的時間,坐在計程車座位上,我趕忙上網搜尋攻略,發現錄取率大約40%,這可不行,我趕快繼續往下掃,抓到重點就是大約考四十題,每題2.5分,前面的題目比較長,後面的題目比較短,後面的答題時間因此可能比較短,建議的策略是從後面往前填答。
另外,用B2鉛筆畫格子。
我一邊看策論,一邊看公共政策題時,心裡想著,這相當於英檢中高級的題目,而不同之處在於英檢中高級用的是英文,論述的同樣是政策,考英檢中高級時要看英文,現在是看中文,母語,我告訴自己,現在是在看自己的母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