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男歡女愛心理學

Vendredi 31 Juillet 2015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296.html

男歡女愛心理學

專訪 李美枝教授 
男歡女愛心理
【摘要】若完全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難以專一;然而,人有生物性,也有理性和道德性,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
訪/文 蔡耀明
有鑑於近年來幾個大學的心理系或通識課程也開始開設了有關戀愛心理,以及兩性關係的課程,所以本刊特別走訪了專研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的政治大學心理系李美枝教授。李教授首先肯定了人人都需要愛,指出這根源至人有本能性依附需求﹔又認為沒有所謂的「真愛」,而只有「圓熟之愛」。她也指出,若完全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難以專一﹔然而,人有生物性,也有理性與道德性。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最後,李教授更告誡年輕人愛情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有個人不能掌握的成分在內﹔享受愛情的滋味時,千萬不要影響到生命中最核心的課題--自己的成長。以下為訪問內容:
是否人人都需要愛?
「是否人人都需要愛?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人都有『依附』(attachment)的本能性需求,這使得人需要有愛。人的依附性是演化的結果,所以,沒有愛,人會活得很空虛。何謂依附?依附就是與生俱來要跟某一特定對象依附在一起的一種心理需求。在低等動物像是雞、鴨也有同樣的情況:小雞跟母雞,小鴨跟母鴨就是這種情形。」
「我們第一個依附的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但是隨著成長,就會跟母親分離。第一次的分離是開始會行走的時候,但只是形體的離,與母親的情感依附還是很深。到了青舂期,就會發生第二次的分離。孩子長大後,會慢慢擺脫對母親的依附。但是他們依附的本性其實並沒有消失,只是轉移了依附的對象罷了。成長後伴隨而來的是生活圈子的擴大,於是就會發展出與家人以外的人際關係,當中會包括朋友與情人。愛情的需求大概是開始於青春期,在這個時期,生理上的變化、荷爾蒙的分泌使得我們產生愛情的需求。原本對母親的依附,這時候就會轉變為對異性的戀愛需求。」
友情與愛情之分野為何?
「這兩者之間的確不盡相同。友情是建立在喜歡的基礎上,而愛情則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那麼,喜歡和愛到底有什麼差別?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家曾認為愛就是喜歡的極致,當你喜歡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是愛。但後來經過一些資料收集,做成問卷,去訪問那些戀愛中的男女,結果發現在他們答案中,愛並不等同於喜歡的極致。」
「你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他一定有一些讓你欣賞的特質,而且跟你相契合,就是所謂志同道合,心理學上叫做態度相似,跟他在一起談話、交往都很舒服,輕鬆自在。這就是喜歡,就是友情的基礎。那麼,愛又是怎麼樣呢?愛的一個很重要特徵就是思念!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愛情有三個成分:佔有、排他和關心對方的福祉,這三個成分直接引伸出來的表現就是思念。當然,對於某些人而言,友情也可以轉化為愛情。」
何為真愛?
「這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主觀認定。不過,社會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後,可以對愛做一些分類,而把其中一種叫做『圓熟之愛』(consummate love)。在心理學上,有很多愛的理論,我目前比較喜歡的理論是Sternbery的『三角理論』。兩個人的情感關係,有三個成分:第一個是親近感(intimacy),也就是跟對方在一起時會有一種相知相惜的溫暖感覺,這是屬於情緒面﹔第二個是性的吸引力,也就是情慾(passion),想要有肌膚之親的慾念,這是屬於動機面﹔第三個是認定,也就是承諾(decision and commitment),我就是認定他,決定跟他在一起,而不要跟別人在一起,這是屬於認知面。如果這三個成分都全的話,就是最完滿的。我不叫它真愛,但是我願意叫它『圓熟之愛』。可是這種愛是很難找到的,即使碰到,也不容易長期存有。我相信在經過戀愛而結婚的蜜月期的愛,就屬於這種愛。而蜜月期有多長呢?這很難說,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一年。因為這幾個成分並不是固定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它們會有所改變。所以不可能永遠都維持在『圓熟之愛』這樣的狀態下,而只是在某些時期能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很多人想要找一段永遠不變的愛情,那只是幻想而已。」
兩性關係有哪些類型?
「根據 Sternbery 的三角理論,我們可以透過親近感、情慾和承諾三個成分的不同組合,而得出八種可能的關係類型,就是無愛、喜歡、慾戀、虛愛、浪漫之愛、友伴愛、熱愛和圓熟之愛(表一)。首先是無愛(nonlove),兩人之間,三個成分都很低,這種關係大概就是普通朋友吧。第二種類型是喜歡(liking),就是彼此知惜、欣賞與契合,也就是我之前說的友情﹔這種關係只是親近感很高,情慾和承諾都很低。另一種類型是慾戀(infatuated love),這種類型的愛情慾成分很高,往往是發生在一見鍾情的情況,兩個人一碰上就像火花一樣點起來,但是往往很快就燒完。第四種是虛愛(empty love),這種愛承諾的成分很高,但其他兩種偏低,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可能就是這種。對年輕人而言,最有吸引力的當然是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了!這種愛的親近感和情慾的成分都很高。情慾成分很高不見得就要上床,也許只是親吻擁抱,不過這種愛的承諾成分很低,因為他們也許還沒考慮到結婚的問題。所以這種愛大概只會出現在戀愛時期,結婚後大概就沒有了,如果有的話,可能是外遇吧。接下來要談的是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這種愛比較平淡,一般來說較常發生在鄰居,青梅竹馬的情況,到了適婚年齡,就結婚了。這種愛在親近感和承諾方面都很高,而情慾方面則很低。第七種是熱愛(fatuous love),這種愛是當兩人剛認識就產生激情,因而許下承諾,決定要結婚。他們會有很浪漫的想法,會認為既然我愛他,我就應該跟他結婚。由於兩人認識時候很短,彼此對對方都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儘管情慾和承諾的成分都很高,親近感卻是很低。但是激情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淡化,以至於消失,彼此不熟悉的感覺就浮上來,兩人會覺得很陌生,可能因此而導致離婚。最後一種就是圓熟之愛(consummate love),這種境界很難達到,因為它必須要三個成分都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只有在新婚蜜月期,或是在刻意的經營下,譬如說,用心地提高夫妻的生活情趣,設法把三個成分都維持在高水平,才有可能維持圓熟之愛。」
表一:兩性關係的八種可能類型。
成分
类型
親近感
intimacy
情慾
passion
承諾
decision and commitment
無愛(non-love) 
喜歡(liking) 
慾戀(infatuated love) 
虛愛(empty love) 
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 
熱愛(fatuous love) 
圓熟之愛(consummate love) 
專一可能嗎?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來回答:在行為上,我認為專一是辦得到的﹔但是在心理層面上,我認為專一是很難的。情感受制於非自主神經系統,並不是我們意志力可以控制的,它的發生是很自然的。當你碰到一個人,他的外貌、氣質、才華等等,一切都很吸引你,你在情感上很自然的就為他著迷了,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愛上他,這是你的意志力無法控制的。意志力能控制的只在行為層面上--在道德倫理的約束下,你可以為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憑著你的意志力,決定要不要跟眼前使你著迷的人有任何情感上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專一只侷限於行為的層面上,才是可能的。這就是所謂『發乎情,止乎禮』。」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是專一的動物,但是兩者不能專一的原因並不相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雄性動物都有多偶的傾向,人類也不例外。男人在生物性層面上就傾向於多偶,這是因為他們要延續自己的後裔,遺傳自己的基因,當然愈多女人跟他交配愈好,因為這樣能生產更多的後裔。由於女性每月只排卵一次,每一年只能懷孕一次,所以女性在有生之年能夠遺傳自已下一代的機會很有限﹔相反的,男性則每天都可以射精,一年內可以使很多女性懷孕,所以男性能夠遺傳自己下一代的機會比女性高很多。因此,女性在擇偶時會比較謹慎,而男性則比較會有多偶的傾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女性比男性專一。但其實兩性都不專一,男性是因為其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使得他不專一,而女性則因為男性的權力與社會地位的改變而不專一。由於男性本性就有多偶的傾向,再加上政經權力往往都落在男性的手上,使得女性處於比較不利的情況下,而男性由於權力在手,就更有利於他發展其多偶的傾向。女性由於長期處於比較不利的情況下,所以為了要改善自己的處境,只好依附在權力較大的男性之下,所以她們在擇偶時會傾向於有權有錢的男性。可以說,男人的魅力主要是建立在錢財與權力之上,但這都是外在的東西,隨時都有可能失去。因此,對一個女人而言,他的男人一旦失去錢財與權力,他就失去魅力,她很可能就因此而變心。這就是女性不專一的原因。」
「雖然從生物性來講,人是很難專一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放任自己這樣的生物性,因為這樣會產生很多問題,婚姻制度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家庭觀念會崩潰,一堆家庭與社會問題因此而生。所以,我們要以理性判斷和道德倫理來壓抑生物性的慾念,以維持家庭與社會的良序性。」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被甩了之後,就會認定別人欺騙自己。他們會認為對方當初口口聲聲說愛自已,說什麼山盟海誓,信誓旦旦,現在卻要離開自己,因此就認定對方存心欺騙自己。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很可能當初對方真的很愛他,真的想要跟他過一輩子,只是現在感受變了,關係變了,時易境遷,兩人已經不再像當初這麼契合,所以才決定分手。所謂欺騙應該是瞞著對方,同時與其他人交往,這才叫騙。年輕人在談戀愛時,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
愛與性的關係為何?性等於愛嗎?
「兩性對性所抱持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男性而言,性與愛可以不必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男人可以跟一個他不愛的人發生性關係﹔但是對於女性而言,性與愛必須結合在一起,她一定要愛你才會跟你做愛。其實性只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物性的需求,當然性的歡愉的確是一種感官享受,但是其目的主要還是基因的傳承。人除了有這種生物性的需要之外,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種心理需求--心靈上找一個特定的依附對象的需求。這種需求是依附母親的一種轉移,它變成了愛情。所以,如果我們只依循生物性的多偶傾向,一味的追求性滿足,終究還是會感到心靈空虛。當你滿足你的多偶傾向時,儘管你今天跟這個好,明天跟那個好,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旁人可能會覺得你異性緣很好,一定不愁寂寞,但當你一個人靜下來時,你還是會覺得很空虛,因為你缺少了那個單一的依附對象。」
分手後愛可轉為友情嗎?
「我認為是有困難的。分手後能不能成為朋友,在於你們有沒有友情的基礎,如果沒有友情的基礎,那是很難的。除非你們是從朋友做起,有了深厚的友情後才發展成戀人,不然分手後也不會有留下什麼友情。」
為何有人會轉愛為恨?
「兩人在一起時,因為對方選擇自己,所以有受到肯定的感覺﹔一旦被對方甩了,就會有被否定的感覺,感到自尊受損,因而產生恨意。另外一個說法是:人的心靈必須要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兩人在一起的時候,靠著對方填滿了自己的空虛,而取得了心靈上的平衡。一旦分手,賴以維持內心平衡的要素突然消失了,內心失衡因而失控。這就像吸毒吸久了,毒品已經成為維持內在平衡的要素,突然要他斷掉是很痛苦的。所以有人形容失戀就像戒毒一樣,會有一般痛苦煎熬的時期,但捱過了也就好了。恨一旦轉化為行動,會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轉向自己,也就是自我傷害,嚴重的就會自殺﹔另一個方向是轉向對方,就會設法向對方報復,去傷害對方。以往女性被棄後只能暗自神傷,甚至自殺﹔現在隨著女權主義的高漲,很多女性會轉向為傷害對方。」
外表與愛的關係為何?
「外表可以說是情感發展第一關的有力通行卡,但是對於以後的發展就不一定有幫助。外表只是一開始時,引起對方與自已認識、交往的一個要素,但兩人往後能不能進一步交往,能不能維持彼此的感情,則在於兩人的個性與思想是否契合。如果兩人不契合,單憑外貌的吸引是很難維持下去的。可是有些男人很糟糕,他會只因為一個女生姿色很美而去追求她,完全不會考慮她的個性是否與自己契合,而只會想到自己有一個很美的女朋友就很有面子。這是裊要不得的想法,因為最終兩人會相處不來,而痛苦不堪。」
何謂付出?要如何付出?
「那當然是主動的關懷啦!做一些你可以幫他做的事情,可以讓對方愉快的,可以幫助對方成長的事。但是關於付出,我有一些告誡,就是一定要是雙向的。也就是兩方都要付出,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在付。因為其實兩性關係也是某種權力關係,若只有一方付出的話,一定會權力不平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付出的時候絕對不能失去自我!很多戀愛中的人真的會迷失自我,譬如說他自己明明很多作業要寫,卻跑去約會或幫對方做事,結果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所以要切記,交異性朋友絕對不要影響到自己的成長。如果這一段感情會使你一天到晚都覺得很焦慮,兩人在一起老是為了像『你到底愛不愛我』或『你要怎麼證明你愛我』這樣的問題爭吵不休的話,可見兩人其實並不契合,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愛,這樣的愛應該盡早把它結束掉。
(感謝李美技教授接受本刊訪問。)
李美枝教授簡介:  
李美枝教授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曾任中原理工學院心理系講師,現職政治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研究專業為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人際關係與群際關係。與本文相關的學術著作有〈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社會與今日臺灣社會的表現型態〉,發表於《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五期。

一篇讓我看了流淚的文章

Vendredi 31 Juillet 2015

http://www.ieeuc.com/index.php?do=news&id=3753

好多人聊著要不要出國留學,要不要出國再拿個碩士博士,我們理性分析之後,來感性談談吧。作者許菁芳既分手系列之後的留學系列,第一篇聊聊女博士。每個留學生都有那個不為人知的 Mental Breakdown 故事,盡力是不夠的,哭泣是奢侈的,追求知識是孤獨的,最終終於成為自己都沒想過的,堅強的人。
經院之路沒有盡頭,象牙塔裡沒有天空,妳心裡懷抱一個未成形的靈感,餵養它,以青春以熱情;痛苦一陣又一陣,每一波痛楚都比前一波更劇烈。最後妳終接生妳的知識。
親愛的,另一個正在準備 GRE 的妳,妳要知道我們的故事並不是要嚇阻妳。相反地,我們的故事告訴妳,追求知識的本質如此孤獨,妳終將培養出直視自己靈魂的能力。妳會成為非常強壯的女人。Tough women, very tough. 妳的生命核心非常清楚,沒有什麼能夠撼動妳。主流價值對女人的描繪漸弱成背景的雜音,妳的旅途上剩下一個 calling。


教 GRE 的老方退休了。當年一起準備出國的朋友在臉書上轉來訊息,「妳還記得老方11張嗎?」
我記得老方11張啊,我記得來欣補習班,如同我記得台北盆地的夏天。悶熱,潮濕,擁擠,灰色曖昧的天空與疊床架屋的建物街道,層層掩蓋,讓人覺得看不見未來。我們前仆後繼地湧向美國,彷彿被刻劃下詛咒:「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多數人不知道出國能做什麼。當時的我也不知道,只知道這座城市撒下漫天大網,要將每個人都塗抹成無臉孔的順民。我感覺到勢利而平庸的自己寄生在二十幾歲的身體裡,逐漸肥大。與其說出國,不如說是出走,希望把那個懦弱鄉愿的自己留在腦後。
出國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過了一關,還有下一關。挑戰無止盡,每一次戰鬥都比前一場更艱辛。橫跨高山海洋來別人的社會文化裡自討苦吃。在課堂上做有口難言的小美人魚,眼見鯊魚們環繞四周,悠遊自在。身邊的人生勝利組們,毫不留情地打擊妳的信心,皺著眉頭冷眼看著妳與第二語言搏鬥。離開舒適圈,重新做人,行跡笨拙。獨行且笨拙。(推薦閱讀:美國唸書值得嗎?
選校的意義是:妳願意將自己的青春埋葬在哪個城市呢,或鄉間?去哪裡念書都一樣孤寂,差別只是,那樣的寂寞有什麼外觀。去冷的地方念書呢,比較典型,在冰天雪地裡東倒西歪地前進,生命裡累積起幾季飄浪的風雪。妳的心情逐漸變得冰冷堅硬,眼光逐漸變得冷酷尖銳,看待世界都是剔透玲瓏的,沒有人味。去溫暖的地方念書呢,比較矛盾。妳會在燦爛陽光下迷路,世界鳥語花香,但與你無關。陽光太刺眼了,讓妳暈眩,讓妳發作不得。寂寞與軟弱在身體裡悶燒,妳感覺自己像是吸血鬼見到黎明,馬上就要魂飛魄散。
一開始會哭,但過了幾個月就沒有眼淚了。真正的留學生將很快地認識到,情緒震盪非常耗費心神。事實上妳根本已經沒有時間精力去照顧情緒化的自己。哭泣是奢侈的,眼淚是撒嬌,往往只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發生。但現在妳找誰去軟軟地哭一場?
留學生都知道—也沒有人會瞞你—出國頭幾年是生存遊戲,必須盡全力搏鬥。不,其實不是盡力,「不是盡力,是人誰不懂得盡力?妳聽好,有十分力氣,你就拿一百八十分作目標,沒這種本事,就趁早別做藝術家!」(同場加映:在美國的他們用一萬個小時累積競爭力
在人類文明中,對知識的無止盡追求,博士學位是制度內的最後一站。博士之後,在知識生產的這個 enterprise 裡,沒有人能告訴妳何去何從。妳將必須在無人荒野裡殺出路來。從此還以為能夠倚靠誰嗎?還以為能夠取巧,賣弄小聰明嗎?走上經院之路,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沒有邊際的未來;或許妳正是不世出的天才,但妳將很快(或早已)體認到,唯有透過百分之兩百的努力,那或許根本不存在的天資,才有被實現潛力的可能。
每個留學生都有個 mental breakdown 的故事。或許不只一個,很多個,不同階段的求學各有不同的苦楚往腹裡吞。藍佩嘉的十元床墊,半夜裡突如其來的背痛。柯裕棻的雪天斜坡,印記了尼采憤怒的軍綠色大衣。我們出國前都聽過了這些故事,也以為自己準備好了面對類似的故事。
Mental breakdown hunts you down. You thought you knew, but you had no idea.
通常跟生病有關。生起病來就覺得整個世界遺棄你了。在空無一人的宿舍裡抱著不斷輸送錯誤訊息的胃,趴在洗手間裡乾嘔。「如果我死在這裡房東應該要等到下個月收房租的時候才會發現吧」。如果死掉了都沒有人發現,那是不是該好好地活下去呢?每個留學生都有著自暴自棄自憐自艾的一個小牛角尖,待在那裡扭來扭去,扭夠了,自己倒車,出來,好好走下去。
剛出國唸書的時候,好像都有種蠻橫的工作倫理,讀書要讀到至・死・方・休的那種狠勁。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還會去把修課的指定閱讀印出來。我記得我一邊讀 Mill 的方法論,一邊捲在暖氣邊瘋狂咳嗽。無法熟睡,半夢半醒間,都是噩夢。至今每次再看到 method of difference 都只想到慘白的黎明天色,朝北的宿舍窗口模糊的天際線。
通常也跟感情有關。「博士班是將人黑洞化的過程」。留學生的世界裡,知識的質量愈來愈密集。數十年數百年的學術作品濃縮在短短數天數月中,要灌注進妳的身體。妳感覺自己被那龐大沈重的黑洞吸引過去,妳的生活消散了,妳的生命不足為道。知識在妳之前已存在百年,在妳之後仍要繼續生長,個人不過是這學術社群中驕傲但渺小的一份子。有多少伴侶能理解博士生的執拗,彆扭,茫然,自我質疑,微不足道感?
常聽到的是合久的分了,少聽見分久的合。但也很少聽到分了的哭天搶地。眼淚很珍貴,留學生們很少為誰浪費自己的情緒。世界不會停止運轉;留學生的世界環繞著沒有溫度的抽象知識,公轉自轉。妳不是妳自己,妳的世界沒有辦法因為一場感情改變運轉的邏輯。Paper 還是要發唷。學生還是在教室裡嬉笑怒罵。妳深吸一口氣,推開門進去面對妳的世界。
親愛的,另一個正在準備 GRE 的妳,妳要知道我們的故事並不是要嚇阻妳。相反地,我們的故事告訴妳,追求知識的本質如此孤獨,妳終將培養出直視自己靈魂的能力。妳會成為非常強壯的女人。Tough women, very tough. 妳的生命核心非常清楚,沒有什麼能夠撼動妳。主流價值對女人的描繪漸弱成背景的雜音,妳的旅途上剩下一個 calling。(推薦給你:我在美國,做更美的台灣夢
經院之路沒有盡頭,象牙塔裡沒有天空,妳心裡懷抱一個未成形的靈感,餵養它,以青春以熱情;痛苦一陣又一陣,每一波痛楚都比前一波更劇烈。最後妳終接生妳的知識。
歡迎加入女博士的陣營。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念茲在茲

Dimanche 26 Juillet 2015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第八十六首:西王母獻益地圖  大吉 
   春來花發映陽臺,萬里舟行進寶來
   躍過禹門三級浪,恰如平地一聲雷
  

 帝朝受職,如貧得寶,望用從心,籤中第一。此籤帝朝受職之象,凡事遇貴則吉。
  靈籤之曰:本籤者。帝朝受職之象。凡百事興者遇貴則吉利者也。春來花發。是百花爭妍鬥豔之刻。萬里舟行進寶來其聲聲之旺也。如躍過禹門三級浪。恰如平地一聲雷響起者。易言之。帝朝受職如貧得寶望用從心籤中第一。
     交易- 婚姻- 求財- 自身- 家宅-
    六畜- 田蠶- 尋人- 行人- 六甲-
    山墳- 訟詞- 疾病- 失物- 移徒-


詳解:

  此籤有”念茲在茲”之意。意味當事人,任重道遠。孔子的高徒顏回說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如果有心想要做好事,就要堅守決心,時時充實自我不斷學習,並貫徹到底。很多事是一種機緣,環環相扣。此時也許看不出來,卻極有可能是日後成大就的必經過程之一。切勿小看自己,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是棟樑之才。相信道德為一切的根本,不管經過多久,也不會退轉初衷。
              最後提醒:持之以恆。上天必佑。                     

※感謝引用【詳解】,但請註明出處來源。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灰姑娘和她的後母及姊姊們

Lundi 6 Juillet 2015

很感謝陳老師對我的幫助,讓我想到灰姑娘的情節,想到寓言故事都是寓含深意於其間,很多人情事故,對人性的描寫,藉著童話故事深刻的表露
但我們都用童話故事看待,因為,是在童年的時候看的,用講給小孩子聽的看的,的level的印象,一直伴隨到青年,成年,中年,老年,不會感覺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簡單的情節,通俗的情節,其實,是現世的縮影
很多年之後的領悟
很感謝陳老師的點醒,不是直接的,無意中的,老師也沒想到我會衍生出自己的體悟,她驚詫的說我送給了她好大的一份禮物
我在老師面前真情流露,我說出了我的愧疚,對我的小弟的歉疚,我沒有好好保護他,以著愛他的姊姊這樣一個身份感到歉疚,也歉疚自己沒有看到環伺在他和我之間的「灰姑娘和她的後母及姊姊們」,因為,我們總是那麼的相信自己的手足會一如我們這麼愛她/他們的愛我們,如果看穿了這點的時候,也許家裡不會發生悲劇
但是,我很開心,我有一個小弟,他是和我一樣的那麼看重手足之情,他讓我覺得很溫馨很溫暖,他讓我有家的感覺。

很開心我和女兒同時展開新生活

Lundi 6 Juillet 2015

真的
除舊佈新
之前買的很多東西
搬家之後檢到me用
超合用
檯燈,藤籃,漆白漆的小書報架,腳踏墊
遺憾有一個白鐵籃被女兒拿去資源回收
size和造型超適合目前me的需求及搭配
書恰當的排上me的書架
之前買的音響又與我相見
昨晚上就開始有音樂迴響在房間的空間了
感覺開始有家的感覺
溫馨
舒服
雖然今天還有一場戰要處理
但至少
我們-我和女兒-已經迎接新的生活了

有趣的醫生

Lundi 6 Juillet 2015

我很高興的說我想到了呼吸器官是肺吸不到空氣表示是肺的問題而不是心臟,然後很開心自己不用把脈就有這種神發現
醫生面無表情說我本來就是心肺一起治妳心肺本來就是一樣弱

醫生追加說姿勢不正確也有可能壓迫到影響呼吸
我馬上想到一個解決方案說那到gym作那種擴張胸腔的健身器有沒有幫助?怕醫生不明白一邊說ㄧ邊比手畫腳形容器材操作的方式
還沒說完呢醫生說現在是要妳練放鬆不是要妳練緊耶!
其實我真的很想當場就笑出來
(記近日忙碌緊湊生活的一個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