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多瞭解自己所讀過的文章與作家們,google到了這篇文章:
當娜拉走出家庭
~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之流變
許 珮 馨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關鍵詞】
閨秀散文、自然寫作、文學世代、女性主義
引用以下幾段文字
「喜歡運用書信體、日記體與獨白體的方式向讀者裸裎內心世界,也是艾雯、張秀亞、張雪茵、蕭傳文等那一輩女作家創作的習慣,她們的作品十分貼近讀者,充分發揮「家常愛寫」(Eassy)娓娓道來訴盡衷曲的特質,如張秀亞自剖婚變的心路歷程,使讀者堂而皇之地探隱發微,與後來簡媜在《私房書》裡將原先直書心事的日記重新打散成原貌模糊的隨感札記,企圖抽離「我」的元素,使讀者難窺堂奧,無法一睹作者的私情領域,而這種與讀者保持「安全距離」的書寫策略,已多成為後來散文作者「心照不宣」的變化;因此,在五○年代,遷台女作家將「散文」與「絮語」等同,如促膝談心,將讀者視如親舊的真誠氣質,亦是其獨特之處。」
「考察家庭散文的書寫跨度到七○年代,所論述的議題就日益複雜,如呂正惠論及五、六○年代至七○年代「主婦文學」的變遷:
較早期的女作家(以散文家居多)大都把她們的題材偏限於家庭的範圍內,可說是「主婦文學」。我們也許可以批評說,她們的生活比較狹隘,她們的眼光比較有限。但反過來看,這也正證明了:在五、六○年代的台灣社會,女性的角色基本上還是被限制在傳統的家庭內。因此,才會先天上就把女作家逼迫到一個角落中,我們倒不好對「主婦文學」加以苛評。
但是,到了七○年代,情形就不一樣了。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許許多多的女性同時兼具有上班族和家庭主婦兩種身份。隨著現代社會的日趨複雜化,女性所面對的問題也相對的增加起來,譬如,上班的女性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單身的女性如何面對擇偶或獨自生活的問題,以及外遇、未婚媽媽、色情行業等等。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毫不誇大的說,現代的台灣社會已經累積了不少「女性的社會問題」。對於一個現代的女作家來講,如果她確實具有作家的敏感性,能夠感受到許多個別女性的具體生活問題,尤其她如果對於許多同性者的遭遇感到不平,而具有多多少少的「女性意識」;那麼,她就不可能不把許許多多的女性問題反映到她的作品中,而成為一個多少有些「社會意識」的作家,因此也就具有某種「進步性」。」
「散文領域的「張腔系譜」則包括李藍、李黎、袁瓊瓊、朱天心、戴文采、柯裕棻、周芬伶、張讓等,還有凌拂、洪素麗兩人早期的散文也有張愛玲的影子。就李藍而言,李藍的散文帶有荒涼頹廢的美感,她的散文集《在中國的夜》(1972)題目的靈感即來自張愛玲的散文〈中國的日夜〉,而強調感官經驗且略帶傷感的文字也神似張愛玲的筆法;而洪素麗的《十年散記》(1981)、《浮草》(1983)也承襲張愛玲散文的特長,用心經營文字的感官意象;此外,李黎、戴文采、周芬伶也都曾為文書寫她們崇拜的張愛玲。張愛玲的散文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文章機警諷刺、句法長短恣意、迭宕生姿,又充滿感官意象,對於顏色、聲音、氣味的捕捉,也狡黠靈動,再加上特有的蒼涼美感,使張愛玲迥異於張秀亞、艾雯、琦君以降的閨秀散文美學,自然迅速蔓延另成一股傳承的勢力,形成「閨秀散文」的另一章變奏曲。」
證諸自身經歷,從最早到晚近一路分享女作家們的作品,確實從主婦文學、閨秀散文,到多元文風,以及更多走出自我走出廚房的議題,例如人權、環保、女性意識、經濟就業、新住民等等,關懷的面向多元又豐富,不再只是侷限於男性與父權很限縮的開放給女性的單一面向揮灑的空間,這些單一面向揮灑的空間例如自身事務、親子、廚房、花草園藝、美容化妝等等不涉及意識層面的單薄淺層
因著要瞭解李藍等自己引用文章的作家而意外瞭解臺灣女性作家成長及演變的歷史,也算是一種與自己的巧遇了,自己是不是也是大量引用著一些閨秀散文惟美的文句呢?一種這篇論文說的國民黨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文化被移植者,但是,證諸自己日後關切節電限塑資源回收就業等等各方面的議題,確實,女性關切的面向愈益豐富多元了,我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