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馬太效應篇

113.9.13()Vendredi 13 Septembre 2024 

回溯消化舊報紙時,看到113.8.4()聯合報A11民意論壇「劍橋星空下的馬太沉思」(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這篇文章。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8138559

Winner takes all.

公共政策有一個說法如是說。

我一直不是很清楚馬太效應在說甚麼?於是很認真的看了這篇文章。

作者說明如下。

「馬太效應」源自於古老的聖經寓言故事,一位富人出國前依照能力分別給三個僕人五千、兩千、一千金幣。回國後,前兩位僕人因為經商與貿易而使財富倍增,而第三位僕人只是將錢埋在地下避免損失。富人大力讚賞前兩位僕人,並給予更多權力,卻斥責第三位並奪走他的一千金幣交給能力最好的僕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是《馬太福音》的記載。

是不是有點殘酷呢?

或者說很殘酷。

公共政策領域裡也有一說,階級的流動Social Mobility,一般的結論是,階級流動是很困難的。

組織裡也有層級節制之謂hierarchy,在組織hierarchy的階梯ladder裡攀爬,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總而言之,這都涉及到一種階層的流動Mobility

財富有時會決定某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在社會階層某個位置上position,會被評價為上,某個位置會被評價為中,某個位置會被評價為下。

取得一定的積累,成就,社會地位會往上攀升,跨越某個點,地位比較穩固有保障,比較不會搖搖欲墜,不到某個位置,不要說往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擔心的恐怕更是如何不往下沉淪,泯於眾人。

曾經,中產階級在社會階層中佔有一席之地,具有一定影響力,或是說左右社會的影響力,短短一段時間,中產階級的影響力就消失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說法是消失中的中產階級。

甚囂塵上的說法來到下流老人。

依照金字塔理論,百分之九十九在下層,金字塔尖端只占百分之一。

就如馬太效應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我買me的時候,用to get a foot on a property ladder形容。

有關馬太效應的諸多沉思,作者已在文章中多有著墨不贅述,但作者結論有提到,「在高度競爭的世界中,我們既要理解「馬太效應」的機制,更要有勇氣挑戰之。創造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社會,讓每個人的潛力都能充分發揮與成功,在人工智慧衝擊社會的時代,更需要支持多元價值的成功模式,開創更多領域的發展,創造成功的機會將能有效減少「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

在經濟學領域中,破解獨佔寡占也是很多經濟學者努力的面向。

不能到完全市場,至少達到減少差距的目的。

記得自己一直是天之驕女,相較於週遭,曾經為自己擁有的太多感覺不好意思,曾經因之謙退謙讓,讓到最後自己換成是那個幾乎是無法立足容身的人,這個過程逼得自己為生存而戰,已經不再是為積累為成功,而僅僅是只為生存,為一口最後的榮耀,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人性中血淋淋的惡」,也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負責,包括自己的責任,自己的成長,自己的成功,自己肩上所擔的,就自己擔起來,完成老天爺的功課,才能成長。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斑斑血淚史,寄希冀於他人,沒意思,不是嗎?

別人也不是我的責任。

他們,要為自己負責;任令其餘每一個人,都只能為自己負責。

掠奪搶奪覬覦別人,沒意思,不是嗎?

我不再逃避,努力承擔自己的責任,回到江湖,攀向頂峰。

從來,我就不是不能。

我只是一念不忍,一個不對的軟弱。

拋掉這個不對,一切重新降臨回到我身上。

畢竟,winner takes all.

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